重庆钢筋混凝土管道的工艺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关键环节,综合了材料选控、骨架成型、模具组装、混凝土浇筑及施工验收等全流程技术要点:
一、材料选控体系
胶凝材料:采用P·O 52.5R级硅酸盐水泥,掺入Ⅰ级粉煤灰或S95级矿渣粉(掺量15%-30%)。
骨料级配:细骨料为中砂(细度模数2.3-3.0),粗骨料为5-20mm连续级配碎石,含泥量≤0.5%。
钢筋规范:纵向受力筋为HRB400E级(屈服强度≥400MPa),环向构造筋为HPB300光圆钢筋,保护层厚度端面≥40mm。
二、钢筋骨架成型
三维定位:数控调直钢筋(误差≤1mm/m),环筋缠绕螺距误差±0.5mm,双层钢筋网通过定位筋固定。
焊接工艺:环筋双面搭接焊(焊缝≥5d),纵筋端部设180°弯钩,焊接电流90-130A。
预应力处理:直径≥2000mm管体采用先张法预应力,张拉力≥0.7fptk。
三、模具与混凝土工艺
模具设计:内模为分体式结构(拼合间隙≤0.1mm),外模镀硬铬(粗糙度Ra≤0.8μm)。
混凝土浇筑:
离心法:通过离心力形成密实管体,但易导致内外分层。
悬辊法:需超厚填料(2-3mm),辊压力可能破坏钢筋骨架。
立式振捣:采用塑性混凝土,易出现强度不均和顶裂问题。
配合比:C30混凝土配比建议水泥:砂:石子:水=1:1.54:2.88:0.43。
四、施工流程(市政工程)
沟槽开挖:按1:0.5放坡(槽深<3m),采用挖掘机开挖结合人工修整。
管道安装:
基础铺设砂垫层,管节承插接口采用橡胶圈或水泥砂浆抹带。
顶管法施工时需同步顶入预制管材,减少路面破坏。
验收标准:依据重庆市DBJS0-108-2010规范,需通过水压试验和管道保护专项验收。
五、特殊工艺(重庆地区)
非开挖技术:下穿通道采用管幕加管棚支护,通过顶管设备同步顶进钢管并注浆加固。
接口处理:橡胶圈承插或水泥砂浆抹带,增强防水性。
以上流程结合了重庆地区市政工程的实际应用需求,强调材料强度、工艺精度及非开挖技术的适配性。